2015-02-04 07:17:00
经过上一世纪最后十几年和本世纪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会展行业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趋向,中国会展产业的总体规模、增长方式、区位格局、业态内容、产业链体系、市场化进程、发展条件和竞争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与世界经济新常态和中国经济新常态相呼应、相一致的中国 会展新常态。
“新常态”一词,在很短时间内由经济思想界演变为世界和中国的决策语汇,成为当前分析经济形势与发展未来的热词。在“新常态”视角下,世界与中国,正面临一个新的时代;同样,中国会展也面临着新的局势,新的转折和新的机遇,需要转变思想理念,打破思维定式,创新发展模式,谋求新的飞跃。
何为经济新常态
“新常态”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埃尔·埃里安提出,特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国家经济陷入低速增长、甚至衰退的经济现象,是国际投资界描述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经济增长低于平均水平的特定用词。
经过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欧美经济持续20多年相对繁荣的“大稳定”,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西方思想界的深刻反思。时至今日,埃尔·埃里安仍然坚持,虽然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但是美国经济增速放缓、高失业率和政府债务高涨的“新常态”并未结束。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甚至认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停滞可能成为新常态。地缘政治风险不断为世界经济增添新的变数,摩根士丹利新兴市场负责人鲁奇尔·夏尔马在美国《外交》杂志撰文说,过去全球投资者常聚焦GDP增长、就业和贸易,并以此来预测投资。现如今,市场更关注政治变化,尤其是新领导人如何推动经济改革。这已成为观测世界经济的一种常态。
在西方思想界,“新常态”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经济发展表现为低增长、高失业和高债务“一低两高”的基本特征;二是在宏观政策应对上,长期以来,传统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都可能无法适用新的经济现实,需要探讨新的治理良方。因此,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当前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新的风险因素不断呈现,以往的药方有可能不再是万灵妙药,世界经济处于理论的探索期与政策的实验期。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去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北京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演讲中,习近平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表象特征作了精辟的概括:“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经济新常态”首先意味着经济现实的变化,曾经助推中国增长的各种经济要素已经发生变化,中国经济在增速、结构与改革三方面取得了更科学的平衡;经济学家将这种新常态概括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四大特征。 “中国经济新常态”还意味着宏观政策的变化,注重微调控,不搞强刺激,定向调控,精准发力;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个方面全面总结分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提出了新的一年的工作思路和应对措施。“新常态”更意味着思维模式的变化,人们观察到,中国高层决策正在突破传统思维,打破传统惯例,从全新的角度和更多的维度来谋划和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新格局。
中国会展业新常态主要特征
经过上一世纪最后十几年和本世纪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会展行业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趋向,中国会展产业的总体规模、增长方式、区位格局、业态内容、产业链体系、市场化进程、发展条件和竞争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与世界经济新常态和中国经济新常态相呼应、相一致的中国会展新常态。
1.行业规模初具,增长速度趋缓。
据商务部会展业典型企业调查统计,2013年,全国共举办各类展览7319场,同比增长1.8%;展览面积939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5%;据测算,2013年会展经济直接产值达到3870亿元人民币,较2012年增长10.6%,约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人民币的0.68%,与 2012年基本持平。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人民币的1.5%,与2012年基本持平。据统计,2013年,会展行业带动就业人数比上年增长30.7%,按2012年基数测算,会展行业带动社会就业人数达到2700万人次。根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统计委员的统计,北京、上海、广州三大一线城市2013年办展数量只比2012年增长5%,展出面积增长3%;同时,以2011年全国被调研城市为基准,追踪这些城市近三年的办展情况变化,发现从 2011年~2013年,全国办展数量呈下降的趋势,办展面积呈上升的趋势:2011年被调研的城市办展总数量从2011年的7333场下降至2013年的6904场,同比下降5.8%;展出总面积从2011年的8173万平方米上升至2013年的8956万平方米,同比增幅9.5%。统计数据表明,办展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展出面积仍保持增长状态,但增长速度回落到一位数,早期两位数,甚至20%的年增长速度的状况发生了变化,会展发展速度成倍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一段时期内很难再次出现,会展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似乎成为一段时期内的新常态。会展发展方式发生质的飞跃,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内涵发展转变。会展内部结构优化发展,政府主导综合会展活动减少,专业化、市场化程度提升;区域结构发生变化,中西部发展加快,比重增加,趋势良好;展出面积增长速度高于数量增长,成规模展会比重增加,展会规模效应凸显。
2.区位格局渐变,多种业态并进。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展会区域集约化程度较为明显,北、上、广位列前三,引领全国发展;东、中、西分布不均,中西部份额增加,但东部地区主导地位仍然较为明显;七成以上展会聚集在十个会展强省(市),全国四分之三的展会集中在展出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的24个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 2013年共举办展览会1696场,占全国展会项目总数的23%;展览面积达到2584万平方米,占全国展览总面积的27.5%。按地区划分,2013 年,我国东部地区12省、区、直辖市(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办展5034场,占全国总数的69%,展出面积6594.02万平方米,占全国总展出面积的70%;中部地区9省、自治区(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举办展览1083个,展出面积1456.51万平方米,分别占比15%和16%;西部地区办展1201个,展出面积1341.38万平方米,分别占比16%和 14%。与此同时,近些年来,我国出国办展参展、各类会议、节庆活动等日益受到会展业界的重视,取得较为长足的进展,初步形成了会、展、节庆、活动多业态齐头并进,融合发展的态势。
3.产业链体系完备,多行业协同推进。
一方面,经过几十年的推进,直接为会展服务的产业链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以项目策划与运作为龙头,场馆设施提供与服务、技术设备提供与服务、工程设计与实施、食住行游购娱旅游服务、会展物品运输与物流等产业链服务环节,金融、海关、检验检疫、邮电、通信、法律等商务服务系统,以及安全、消防、交通、环境等会展产业链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服务标准、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大大改进,有效地保障了会展产业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现代科技的进步为会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助推会展发展,实现了跨界融合发展。近年来新技术在会展活动中得到广泛运用,从现场数据的收集统计,到线上线下展会的共同发展;从信息新技术的应用,到会展科技资本的融合,都充分体现出“会展与科技协同发展”的总体趋势。时至今日,几乎所有展会都设立了自己的网站,大型展会几乎全部实现了线上展会与线下展会的结合,网上成交和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实体展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手机APP在展会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时尚标志,O2O的方式也被会展业界所普遍采用。2014年中国会展企业新三板融资成功,开创了会展行业与资本市场合作的先河,而此前世界会展云基地和数码研究基地的投资建设则体现了会展资本向数字技术的渗透。除了会展产业链内部各环节之间的融合发展,会展与金融、会展与科技、会展与旅游,以及会展与其他产业合作、融合不断创新,拓宽了会展产业发展的领域,丰富了会展跨界融合发展的内容。
4.政府职能转变,市场化进程加快。
近些年来,中央加大了会展行业管理、规范的力度。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强调“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八项规定明确指出“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严格控制以中央名义召开的各类全国性会议和举行的重大活动,不开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会,未经中央批准一律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活动和庆祝会、纪念会、表彰会、博览会、研讨会及各类论坛;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此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和相关中央部委开展了对各级政府主办展会和论坛活动的清理规范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央有关部委率先垂范,首先拉大了一些机制性会展活动举办的时间间隔,由一年举办一次改为两年举办一次;国务院根据“停办一批、限期市场化一批、加大间隔一批和保留一批”的原则,对全国500多个政府主办的会展活动进行了清理、规范。政府逐步从具体会展活动操办中超脱出来,政府主办展会、论坛数量减少,质量提升;“重形式、轻内容”现象得到遏制;领导出席规格、频率得到有效控制,财政开支大规模压缩,去行政化效果明显;市场化运作力度加大,一些政府主办会展活动华丽转身,或委托专业化会展企业市场化运营,或实行政企分开运作。政府会展推向市场,政府办展市场化运作,一方面活跃了市场,为市场主体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为建立公平公开开放的市场规则清除了制度障碍,加快了整个行业市场化的进程。
5.发展条件改善,市场竞争加剧。
首先,会展场馆条件大为改善,数量足,设施新,功能齐全。截至2012年底,全国已拥有5000平方米以上会展场馆316个,可供展览面积1237万平方米。2013年,全国在建会展场馆13个,面积达154.49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全国会展场馆总数将达到329个,可供展览面积将达到 1391.49万平方米。其次,会展人才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不少地方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会展企业和会展人才落户当地,很多企业也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引进、培训会展人才。与此同时,全国会展教育风起云涌,据统计全国有数百所院校设有会展专业或方向,每年培养学生数以万计。会展教育的兴起,为未来会展产业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学科基础,储备了会展专业人才。再次,会展政策环境有了根本性好转,政府部门改进作风,转变职能,增强了服务意识,提高了服务水平;不少地方政府成立了会展管理、促进专门机构,推出了一些推动会展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最后,会展市场环境也有了较大的改善,行业自律和行业规范取得阶段性进展。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推广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商务部陆续制定和推出了一系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不少省、市、区还颁布了一些地方性行业标准。在发展条件改善的同时,随着大规模会展设施的建设、地方会展优惠政策的实施,中国会展市场会展设施之间、会展城市之间对会展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境外展览机构的介入,更加剧了竞争激化的程度。
中国会展业新常态应对之策
应对会展新常态首先要有一个平常的心态来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分析会展实际功能作用,给会展产业以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位;其次,坚持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原则,认真研究和分析会展市场供求关系和实际市场资源,真正做到目标确定切合市场实际,题材策划源自市场需求,活动运作符合市场要求,应对举措利于市场发展;再次,跳出会展谋划会展,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发挥会展平台桥梁作用,做好产业会展,助推产业发展和产业提升,做大、做强会展产业。最后,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互动调节、共同推进的作用,创新思维,精准发力,围绕市场培育和市场规范出招,通过市场化手段奏效。
1.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宏观把控。
随着会展行业的发展壮大和产业化进程的加速,必须加强对会展行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认真研究会展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定位,将会展产业的发展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当前,要认真调查研究全国会展资源和发展优势,摸清家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向,找准会展产业发展的市场定位,研究制定《会展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会展产业发展目标和产业政策;根据会展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对会展硬件设施建设进行宏观把控,发挥产业政策的宏观调节功能,促进会展产业朝着既定的方向和目标发展。
2.加强行业协调,促进和谐发展。
会展是一个综合型很强的行业。本质上讲,会展属于一类外在的表现行业,会展是平台,是桥梁,是形式。发展会展更为重要的是会展所承载的具体内容,亦即推动会展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基础和产业结构条件。严格意义上讲,会展资源并不掌握在会展主管部门手中,而是散布在各类、各级产业和市场管理机构,要加强产业会展资源的协调和整合,调动产业部门和社会各界发展会展的积极性,围绕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战略谋划会展活动,扶持促进做好产业会展;只有做好、做专产业会展,才有可能做大、做强会展产业。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地方会展资源的统筹和协调,鼓励特色化发展和差异化竞争,减少竞争损耗,避免重复建设、重复办展、同质化竞争。
3.加强市场培育,加快市场化进程。
加大会展改革力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革会展项目审批制度,简化手续,缩短流程,变项目审批为过程管理和事后评估,变审批为服务;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会展法制建设,加快会展立法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会展行业发展和规范的法律体系;出台《会展业促进管理条例》,明确界定会展参与各方的法定地位、权利职责和行为规范,实行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经营,真正实现会展经营、管理法制化。研究制定市场游戏规则,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完善市场监督管理体系,推动行业市场化进程;鼓励行业中介组织建设与融合,发挥行业中介组织“服务、协调、自律”的作用;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制定行业规范,建立展览评估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健全统计制度,建立信息发布平台,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品牌展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仿冒、剽窃等非法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4.加强产业链打造,完善服务体系。
加强会展产业链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会展服务体系的专业化水平,提升活动策划、会展运作和现场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出台相关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制定专业化服务标准,加强规范管理;建立会展服务资质评定制度,根据统一标准和要求(包括专业展馆标准化体系、国际展认定标准、展会及展馆统计标准体系、绿色展会标准等)进行服务资质评定;改进、完善会展统计体系,建立权威的统计监测体系,提高会展统计资料数据的可信度。
5.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提升行业竞争力。
加强市场引导,鼓励发展特色展会,形成具有地区和行业特色的差异化展览格局;加强会展市场主体培育,推进大型龙头企业建设,加大本土展览企业扶持力度,鼓励强强联合,打造会展企业航母;下大力气培育本土会展品牌,扶植专业品牌展会,加大品牌展会宣传推广力度,扩大品牌展会影响力;鼓励创新发展,鼓励采用先进技术,鼓励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品牌展会走出东莞,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采取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鼓励会展企业落户东莞。
6.研制行业促进政策,助推产业做大做强。
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全国会展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体系,研究出台有利于促进会展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建立国家会展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中国会展产业做大做强;积极探讨解决营改增税制改革对会展企业的实际影响问题,落实国家财税(2011)110号文件精神,推动认定会展行业为大量代收转付或代垫资金行业,同意其代收代垫金额予以合理扣除后计征增值税。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