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令第16号:“《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5)》(以下简称《分类》)已经于2015年7月1日国家统计局第1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分类》将旅游及相关产业划分为三层,涵盖了旅游业和旅游相关产业两大部分;对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范围进行了科学界定,为依法开展旅游统计、调查、监测工作带来了便利。《分类》出台效率之高,统计口径界定之细令会展业界艳慕。
《分类》的出现和实施是行业呼唤和政府推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媒体解读,不难发现其出台的轨迹:2015年前,中国出入境旅游失衡的言论甚嚣尘上,“2014年旅游贸易逆差突破1000亿美元”这样有数据的论调获得了公众的认可。为此,在2015年1月15日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从统计常识入手,强调出境旅游花费和入境旅游花费的统计口径不同,不具备可比性,更不能简单相减,一举击碎“谣言”。接着,他提出了“中国要彻底结束没有旅游数据总量分析的历史”的目标,旅游统计体系改革成为国家旅游局推动的重点工作;今年3月和7月,李金早在与四川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相关领导交流时,分别强调了旅游统计体系改革工作;7月1日,国家统计局第10次常务会议通过《分类》;8月6日,《分类》正式公布并实施;8月19日,以旅游统计工作为重点的专业性会议——旅游统计工作座谈会召开。如果说是由于要“纠正‘出入境旅游失衡’片面理解”的行业呼声挖出了“科学统计谁来做”的行业命题,那么国家旅游局的一系列做法则是对这一命题的最好回应。也正是因为有了国家旅游局这一强大后盾,以“令”形式出现的《分类》才显得那么立竿见影、雷厉风行。
不同于旅游统计的“顶层设计”,现在的会展统计工作一直以民间力量推动为主。虽有统计,但各家之言不尽权威;虽有标准,但屈服于“习惯的力量”,各统计机构沿袭着过去的统计方式。一个名目下出现差距甚远的统计结果让行业既无语又无奈。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两点:
一方面,会展业没有够硬的“后台”。《分类》由国家旅游局积极推动。根据媒体的报道显示,国家旅游局对统计分析工作高度重视,政府的无形之手在不断地推动《分类》的制定和执行,效率毋庸置疑。反观会展业,虽然有关主管部门一直强调行业统计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当下连“会展业“的行业“界定”都没什么内容,谈何行业统计?!由于会展业没有建立一个权威的指标体系,造成中国会展业这盘棋究竟有多大无人能说清。目前唯一能检索到的关于会展业产值的数据来自于亚太会展经济研究院:2013年全国会展业直接产值3796亿元人民币,比2012年增长5.8%,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67%,占全国第三产业产值的1.45%,拉动效应3.4万亿元人民币,比2013年增长6.3%。不知该产值是否包含会议业产值?这些数据来源可靠吗?
另一方面,《分类》之所以能够积极推进,也基于业界的共识。会展业的地位相对较低。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仅以“会议及展览服务”(编码7292)小类列出,位于中类——其他商务服务业(729)下一级子分类,在最末端,与行业地位严重不符。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近年来,我国展览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平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该《意见》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展览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对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由此可见,相关部门对会展业重视程度的不足。更为遗憾的是,此《意见》缺乏对会展业重要组成部分——“会议”的关注。
会展业对于科学统计的呼唤由来已久。仅笔者,曾就会议统计这一话题撰写过多篇文章。艳羡及惊叹《分类》出台效率之余,再次絮叨会展统计这一话题,谨此寄望会展业有一个高大上的“顶层设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指标体系,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别再拿1:9和“飞机撒钱”来忽悠自己,忽悠行业了! (来源:中国贸易新闻网)
(作者系国家会议中心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