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全国服务热线
0531-95105531

会展大数据——就在你手边

2014-06-12 07:26:22

     有人问登山者,为什么要爬山?答曰,山在那儿!

 

     现在谈大数据,人们问,为什么要用大数据?庞大而遥远的数据,与我何干?回答是,数据一直在那里,就在你手边,只是它听起来很大,感觉上又好像有些远。

 

     道理很简单。任何客观事物都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很多看似偶然的事情,实际上都有一系列必然要素在支撑。如今是互联网时代,我们把这些“支撑要素”称作“数据”。据说,科学界目前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准确地预测地震。地震一定是经过了一定的时间,聚集够了充足的能量,才在它认为最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一下子迸发出来。地震从酝酿到爆发的整个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大量的相关性数据。我们不能预测地震,不是因为这些数据不存在,而是因为目前还没有掌握有效的方法来及时地采集这些数据并加以利用。

 

     同理,人类社会活动不可能不留下痕迹。由互联网的发展而引发的信息传播革命,让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和终端设备相结合的方式,第一次全面准确记录了人类的社会行为,并以“大数据”的方式表现出来,进而被分析、被利用。互联网思维中的“大数据思维”,指的是商家们采用积极的态度应用这些数据,来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从而获得更好的商业效果。

 

     大数据的道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必然的,你觉得它“偶然”或者是“碰巧”,是因为你没有发现存在于“偶然”、“碰巧”中的一系列“必然”。过去,商家通常采用市场调研的方式接近自己的客户,这种方式叫“样本法”。互联网时代,人们更相信全部相关性数据的集合——大数据,因为它在能够让我们在更大的程度上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本来面目。

 

     车品觉在他的《决战大数据》中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天,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忽然发现从雷曼兄弟公司登录的来访者突然多了起来,但是没有深究。第二天,雷曼兄弟公司宣布倒闭。原来,前一天雷曼兄弟公司的员工都开始到职业社交网站上找工作了。

 

     《会议》杂志最近也在做一些数据分析方面的尝试。《会议》杂志各个栏目中的文章哪部分最受欢迎,之前我们也不太清楚。最近,我们开始追踪每篇文章在“中国会议产业网”上的点击量,结果发现,翻译的美国会议策划与运营管理、会奖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等的阅读率最高。我们马上决定加大翻译力度,每天都通过微信订阅号和官网同时发布最新的翻译文章。

     我们也对《会议》杂志微信订阅号发布的内容进行数据追踪,结果显示,每周发布的会奖城市“会议场所TOP10排名”的分享量、阅读量最高。在这种情况下,加大这方面数据的调研与发布,必然成了我们内容营销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会议、展览、奖励旅游行业,成功的经验主要得于线下。相对于率先使用新媒体、新工具的先进行业而言,我们的会奖旅游业显得有些落后。我在寻找其中的原因:有人说,我们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缺乏研究型人才;也有人说,我们重眼前利益,轻长远规划,重操作而轻战略。说法很多,莫衷一是。

 

     实际上,会奖旅游业完全可以把线下的优势移植到线上,从而成为现代O2O的新赢家,而大数据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且不说动辄就有数万人、数十万人参加的展览会,就说每次数百人、数千人的会议、活动,如果进行有效地收集和整理,这些数据都是一笔很好的财富。

 

     会议、活动的参加者,通常都会归属于某个行业或领域,消费指向性特征十分明显,这些数据无论对于会奖活动组织者、会奖企业,还是对于某一类线上线下的商家来说,都有很好的商业价值。某展览公司董事长上周在演讲中说,将来有一天他举办的汽车展,通过大数据获得的收入,将有可能超过其核心收入——展位销售收入。前段时间,业界企业在迪拜组织过一个超万人的奖励旅游活动,我在想,如果能把参会者的行为习惯、消费特点等数据从头到尾记录下来,该多有价值!简单想来,做这件事情至少有三大益处:一来为自己服务,准确掌握参会者的行为特点和消费习性,为以后向其提供更加完美的参会体验奠定基础,利用这些数据,没准儿你还能增加一两项跨界式的服务,获得一笔不菲的收入;二来为客户服务,为他们今后更好地举办此类活动提供数据支持,你还能因此提升自己在客户心目中的地位;三来你还可以将数据展示给迪拜会奖局,让他们知道你为这个目的地做出了哪些贡献,至于好处一定是有的。

 

     你会不会觉得收集参会者的数据很困难?当然,不转变思路,不下功夫,肯定不行。移动互联终端加上智慧而时尚的APP,就可以轻松地实现这一点,只不过礼品一定是不能少的。

Baidu
map